虚喘是肺气上逆,失于宣降,或肾失摄纳所致的以呼吸困难,甚至张口抬肩,鼻翼扇动,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。
呼吸困难为喘证的特征性证候,临床表现轻重不一。轻者仅见呼吸急促,呼气吸气深长,一般尚能平卧。重者可见鼻翼扇动,张口抬肩,摇身撷肚,端坐呼吸,面唇发绀。急发者多表现为呼吸深长费力,以呼出为快,胸满闷塞,甚则胸盈仰息,声高痰涌,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。缓发者多表现为呼吸微弱而浅表乏力,以深吸为快,声低息短,动则加重,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。若病情危笃,喘促持续不已,可见肢冷汗出、体温和血压骤降、心悸心慌、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。
病因病机
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,病因很复杂,常见的病因有外邪犯肺、痰浊内蕴、情志失调、久病劳欲等,致使肺气上逆,宣降失职,或气无所主,肾失摄纳而成。
1、外邪犯肺
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,未能及时表散,邪蕴于肺,壅阻肺气,肺气不得宣降,因而上逆作喘。
2、痰浊内蕴
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,致肺气受阻,气津失布,津凝痰生;或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,上干于肺,阻遏气道,气机不利,肃降失常,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。
3、情志失调
情怀不遂,忧思气结,肝失调达,气失疏泄,肺气闭阻,或郁怒伤肝,肝气横逆乘于肺脏,肺气不得肃降,气逆而喘。
4、久病劳欲
久病久虚,体虚肺弱,咳伤肺气,肺气虚衰,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。肺气不足,血行不畅,又可致气虚血瘀,致使喘促加重。若久病迁延不愈,由肺及肾,或劳欲伤肾,精气内夺,肾为气之根,司气之摄纳,故肾之真元伤损,根本不固,摄纳失常,不能助肺纳气,气失摄纳,上出于肺,出多人少,逆气上奔为喘。若肾阳衰弱,肾不化水,水邪泛溢,干肺凌心,肺气上逆,心阳不振,亦可致喘,表现虚中夹实之候。
证候表现
1、肾阳亏虚证
主要表现:喘促短气,气怯声低,喉有鼾声,咳声低弱,痰吐稀薄,畏寒怕冷,自汗畏风,极易感冒,舌质淡红,脉软弱。
2、肾气虚证
主要表现:喘促日久,气息短促,呼多吸少,动则喘甚,气不得续,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,或尿后余沥,面青肢冷,舌淡苔薄,脉微细或沉弱。
治疗方法
一、辨证治疗
1、肾阳亏虚证
治法:温肾益气,纳气固摄。
方药:右归丸加减。
熟地,鹿茸,怀山药,山茱萸,丹皮,茯苓,泽泻,附子),肉桂,怀牛膝,高丽参,菟丝子,白术,白芍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2、肾气虚证
治法:补肾益气,纳气平喘。
方药: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。
制附子,肉桂,黄芪,西洋参,白术,知母,黄柏,麦冬,怀牛膝,熟地,山茱萸,山药,泽泻,茯苓,丹皮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二、其他治法
1、中成药
蛤蚧定喘丸,口服,每次1丸,每日2次,淡盐开水送服。
金匮肾气丸,口服,每次l丸,每日2次,淡盐开水送服。
固本定喘丸,口服,每次1丸,每日2次,淡盐开水送服。
2、针灸
体针
主穴:膻中、肺俞、天突、太溪、足三里、合谷。
配穴:肾俞、腰阳关、定喘、脾俞。
操作:均用补法。肺俞穴,针后加拔罐。天突穴,先直刺至触及气管外壁后,循外壁向下刺1寸左右,以基本手法先激发出咽部发紧、阻塞不适样针感,再施泻法。一般留针至喘平或明显好转。留针期间反复给予间断运针。
耳穴压丸法
穴位:肺、肝、脾、肾、肾上腺。
操作:每次取2~3穴,双耳均选。以王不留行籽贴压,敷贴好后宜用拇、食指反复按压至耳郭潮红充血。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~4次,3天换贴1次,一般3~5次为1个疗程。
3、验方
参芪蛤龙粉:
高丽参,净黄芪,蛤蚧,地龙。
白苏杜杏煎:
白果,苏子,杜仲,杏仁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补天参蛤丸:
蛤蚧,高丽参,川贝母,金银花,黄芪,阿胶,桑白皮,法半夏,五味子,苏子,茯苓,北沙参,麦冬,白果。上药共研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10克。
每次1丸,每日2次,3个月为1个疗程。
参蛤三七散:
高丽参,蛤蚧,杏仁,三七,紫河车。上五药机器打粉,装于胶囊内,每次服2克,每日2次。
补肾纳气平喘汤:
高丽参,麦冬,陈皮,法半夏,炒紫苏子,地龙,五味子,补骨脂,灵磁石,乌梅,紫河车,桃仁。水煎2次,分2次服,每日1剂。
预防与调摄
1、支气管哮喘是过敏性疾病,临床较常见,发作时应及时治疗,防止窒息发生。
2、对本病应重视预防,注意气候的影响,做好防寒保暖,防止外邪诱发。
3、忌烟限酒,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、灰尘;注意饮食宜忌,以有效地减少发作的机会。加强体育锻炼,用冷水洗脸,提高中老年人对寒冷以及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,减少鼻黏膜的分泌,让细菌不容易黏附在鼻腔黏膜上。
4、积极治疗其他疾病,比如控制过敏性鼻炎、控制支气管哮喘。
(成都御生堂中医馆老中医提醒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方药及用量请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,详情咨询在线专家)